根据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及商务部等相关主管部门的最新政策,对外直接投资(ODI)备案管理近年来持续优化,旨在规范境外投资行为、防范风险、提升管理效率。以下是ODI备案的主要新规定和趋势(截至2024年):
-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新规定强调“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同时加强投资后的监管。企业完成ODI备案后,需定期报送境外投资进展情况,包括资金使用、项目运营、合规经营等信息,确保投资真实合规。 -
负面清单管理更明确
依据《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和《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国家实行“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分类管理。禁止类项目(如涉及敏感国家、地区或行业,如赌博、房地产、体育俱乐部等非主业投资)不予备案;限制类项目需提交更详实材料并可能转为核准。 -
真实性与合规性审查趋严
监管部门加强对投资资金来源、项目真实性和企业资质的审查。企业需提供银行资金证明、项目合同、尽职调查报告等材料,防止虚假投资、洗钱或逃避外汇监管。 -
全流程在线办理
国家推行“全国境外投资管理和服务网络系统”(https://jwtz.ndrc.gov.cn),实现ODI备案全流程线上申报、审批和信息报送,提高效率,增强透明度。 -
强调“走出去”合规经营
鼓励企业遵守国际规则和东道国法律,履行社会责任。对发生重大合规问题的企业,可能被暂停或取消备案资格,并纳入信用记录。 -
支持重点领域投资
国家鼓励企业开展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高端制造、科技创新、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境外投资,对此类项目备案给予优先支持。 -
跨部门协同监管
发改委、商务部、外汇管理局、国资委等加强信息共享与联合监管,形成全链条管理闭环,防范资本异常流动和境外风险。
总体而言,ODI备案新规更加注重“放管服”结合,在便利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强化风险防控与合规要求。建议企业在开展境外投资前,充分评估政策合规性,做好尽调与申报准备,确保合法合规完成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