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I(Overseas Direct Investment,境外直接投资)备案制度是中国为规范境内企业、个人对外投资行为而建立的重要监管机制。其发展史可追溯至21世纪初,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推进逐步完善。
2004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首次明确境外投资的外汇管理要求,标志着ODI监管的起步。2006年,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通知》,确立了以商务部为主导的核准制度,初步形成“商务部核准+外汇登记”的双轨模式。
2014年是ODI制度的重要转折点。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相继发布《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和《境外投资管理办法》,推行“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大幅简化审批流程,激发企业对外投资活力。同年,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进一步简化和改进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政策的通知》,取消外汇登记前置审批,实行事后登记,进一步便利资本流动。
2017年前后,随着部分企业非理性对外投资(如大额并购、房地产投资等)引发资本外流压力,监管部门加强ODI管控。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人民银行、外汇局联合发文,强调支持“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导向的投资,限制房地产、娱乐、体育等领域的非主业投资,实施“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分类管理。
2018年起,监管趋于常态化与精细化。各地商务部门和发改委加强协同,推行网上备案系统,提升透明度和效率。同时,强调真实性、合规性审查,严控虚假投资、洗钱等风险。
近年来,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ODI备案制度更加注重服务国家战略,支持高新技术、绿色能源、产业链全球化布局等领域的对外投资。2023年,多地试点优化备案流程,探索“告知性备案”模式,进一步释放企业活力。
总体而言,ODI备案制度从早期严格审批,到简政放权,再到精准调控,体现了中国在开放与风险防控之间的平衡演进,成为中国资本有序“走出去”的重要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