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I备案何时开始趋严
ODI(境外直接投资)备案监管趋严的转折点主要始于2016年底至2017年初。
在此之前,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推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迅速增长,尤其在2015至2016年出现大量非理性投资现象,部分企业以投资为名进行资产转移、套汇或融资,涉及房地产、娱乐、体育俱乐部等敏感领域,引发监管部门关注。
2016年底,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汇市场监管规范企业跨境投融资行为的通知》,明确加强对大额、频繁、异常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外汇局等多部门联合强化ODI管理,出台多项政策:
- 发改委发布《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于2018年正式实施“11号令”,将敏感类项目纳入核准管理,加强事前审查;
- 商务部加强境外投资真实性、合规性审核,要求提供详细资金来源、项目背景等材料;
- 外汇局收紧购汇和资金出境审批,强调“展业三原则”,即了解客户、了解业务、尽职审查。
自此,ODI备案进入强监管阶段,重点打击“快设快出”“母小子大”“大额非主业投资”等异常情形。2018年后,审批流程更趋严格,多地实行联审机制,银行在资金出境环节也加强合规把关。
总体来看,ODI备案自2017年起明显趋严,监管核心在于遏制非理性投资、防范资本外逃和金融风险,推动境外投资回归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导向。此后虽有阶段性优化(如2023年部分地区试点便利化措施),但整体审慎监管基调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