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I备案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的
ODI备案制度并非在某一个具体时间点“开始实施”,而是随着中国对外投资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而发展形成的。其核心制度框架起源于2004年,并在后续多年中不断调整和优化。
2004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首次明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需进行外汇登记,标志着中国开始建立对外投资的监管体系。这是ODI(Outbound Direct Investment,境外直接投资)管理的早期雏形。
真正意义上的“备案+核准”制度始于2014年。当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发布《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第9号令),明确对境外投资项目实行分类管理:涉及敏感国家、地区或行业的项目实行核准制,其余项目实行备案制。同年,商务部也出台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12号令”),确立“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简化了企业对外投资程序。
2017年至2018年,为防范非理性对外投资风险,监管部门加强了ODI管理,实施更严格的审核,要求银行在外汇登记环节加强真实性、合规性审查,形成“发改委、商务部门、外汇管理局”三重监管联动。
2018年后,随着《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发改委第11号令)于2018年3月1日起施行,ODI备案制度进一步规范化。该办法扩大了事中事后监管,引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增强了透明度和可预期性,成为当前ODI备案的主要依据。
综上,ODI备案制度是一个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2004年起步,2014年初步成型,2018年通过发改委11号令实现系统化和规范化。目前企业开展境外直接投资,需分别向发改委、商务部门办理备案或核准手续,并在银行完成外汇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