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i发改委备案是什么时候取消
截至目前(2024年),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并未完全取消对外直接投资(ODI)备案制度,而是对ODI备案管理进行了优化和调整,简化了部分流程,但核心的备案和核准机制仍然存在。
ODI备案制度自2017年起加强监管,主要是为了规范企业对外投资行为,防范非理性投资和资本外流风险。此后,发改委联合商务部、外汇管理局等部门建立了“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根据《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令第11号,2018年3月1日起施行),对不同类型的境外投资项目实行分类管理:
- 对于不涉及敏感国家、地区和行业的项目,实行备案管理;
- 对涉及敏感国家(如未建交、受联合国制裁等)、敏感行业(如军工、跨境水资源等)的项目,仍需核准。
近年来,为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企业合规“走出去”,发改委在2023年进一步优化了ODI备案流程,例如:
- 推行“在线申报、全程网办”,提高审批效率;
- 明确“鼓励类”投资领域(如基础设施、产能合作、数字经济等),给予便利;
-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而非一味收紧前端审批。
这些举措被部分市场解读为“松绑”,但并非取消备案制度。实际上,ODI备案仍是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必须履行的法定程序之一,尤其在涉及外汇登记、资金出境等环节,备案文件不可或缺。
因此,所谓“取消ODI发改委备案”的说法并不准确。发改委并未取消该制度,而是通过制度优化提升服务效率,实现“放管服”改革目标。企业仍需依法依规完成发改委的备案或核准,方可合规推进境外投资。
未来,随着国际投资环境变化和国内监管体系完善,ODI管理制度可能继续动态调整,但全面取消备案的可能性较低,因其在宏观审慎管理和国家安全审查中仍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