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化品二氧化碳的性质告知牌

危化品二氧化碳性质告知牌

【品名】二氧化碳(CO₂)
【危险类别】不燃气体(第2.2类)
【分子式】CO₂
【分子量】44.01
【外观与性状】无色、无味气体,固态时称“干冰”,呈白色雪花状。
【熔点】-56.6℃(5.1 atm)
【沸点】-78.5℃(升华)
【密度】气体密度约1.98 g/L(空气=1),比空气重,易积聚于低洼处。
【溶解性】可溶于水,生成碳酸,呈弱酸性。

【危险特性】

  1. 不燃,不助燃,但高浓度可导致窒息。
  2. 在密闭空间中泄漏易积聚,造成缺氧环境,引发头晕、呼吸困难、意识丧失,严重时可致窒息死亡。
  3. 高压钢瓶储存,受热有爆炸风险。
  4. 固态干冰升华时体积迅速膨胀(约膨胀700倍),密闭容器中可能引发爆炸。

【健康危害】

  • 低浓度(3%-5%):引起呼吸加快、头痛、眩晕。
  • 中浓度(6%-10%):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血压升高。
  • 高浓度(>10%):迅速导致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止,甚至死亡。
  • 皮肤接触干冰可致冻伤(-78.5℃)。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转移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通畅;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就医。
皮肤冻伤:用温水(38-42℃)缓慢复温,切勿摩擦或热敷,及时就医。

【消防措施】
本品不燃,但应切断气源,喷水冷却钢瓶,防止受热爆炸。

【泄漏应急处理】
立即撤离无关人员,加强通风,避免进入低洼处。佩戴自给式呼吸器进入现场,关闭泄漏源。如钢瓶泄漏,应转移至空旷安全处。

【操作与储存】

  • 操作时保持通风良好,远离热源、火源。
  • 储存于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远离可燃物和热源。
  • 钢瓶应直立固定,防止倾倒,定期检查阀门和压力。

【防护措施】

  • 密闭操作,加强通风。
  • 必要时佩戴防毒面具(供气式)或正压呼吸器。
  • 接触干冰时戴防冻手套和护目镜。

【废弃处置】
残余气体应缓慢排放至通风良好处,钢瓶交由专业机构回收处理。

【重要提示】
二氧化碳虽常见,但高浓度极具危险性,严禁在密闭空间大量使用或存放。

(本告知牌内容依据GB 13690《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编制)

“危化品二氧化碳的性质告知牌”相关资讯
危化品分类:1.4氧化性气体
在危化品分类中,“1.4 氧化性气体”是依据《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以及相关危险化学品分类标准所划分的一类具有特定危险特性的气体,以下为你详细解释:定义氧化性气体是指一般通过提供氧气,比空气更能导致或促使其他物质燃烧的任何气体。这类气体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通过释放氧气或引发氧化反应,显著增强其他物质的燃烧能力,甚至可能引发或加剧火灾、爆炸等危险情况。特性助燃性:氧化性气体能够支持
危化品分类:1.13氧化性液体
在危化品分类中,氧化性液体是指本身未必燃烧,但通常通过释放氧气或引起其他物质氧化反应,可导致或促进其他物质燃烧的液体。以下是对其详细解释:定义与范围根据《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以及《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等相关标准,氧化性液体被定义为在常温下为液态,能够通过提供氧元素引发或促进其他物质燃烧的一类化学品。这类物质本身未必可燃,但可以剧烈增加其他可燃物的燃烧风险及强度。分类标准氧化性
危化品分类:1.14氧化性固体
在危化品分类中,1.14 氧化性固体是指本身未必可燃,但通常会放出氧气,可能引起或促使其他物质燃烧的固体。分类标准氧化性固体根据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试验和标准手册》中的试验方法进行分类。具体分类标准如下:类别1:在密闭容器中,受试物质(或混合物)与纤维素按质量比4:1或1:1混合,其平均燃烧时间小于溴酸钾与纤维素按质量比3:2混合物的平均燃烧时间。类别2:在密闭容器中,受试物质(或混
危化品分类:1.15有机过氧化物
在危化品分类中,1.15有机过氧化物是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过氧键(-O-O-)的有机化合物,这类物质化学活性高,对热、震动、冲击或摩擦极为敏感,容易发生放热自加速分解,属于易燃易爆的危险化学品。有机过氧化物具有以下危险特性:分解爆炸性:有机过氧化物中的过氧键极不稳定,遇热、震动、冲击或摩擦时,极易分解,释放大量热量和气体,导致爆炸。其危险性和危害性较其他氧化剂更大。易燃性:有机过氧化物不仅易分解爆炸,
一氧化碳在工业中的应用与安全管理
本文系统阐述了一氧化碳在冶金还原和化工合成领域的重要作用,同时深入分析了其无色无味特性带来的中毒风险。文章详细介绍了报警器的安装与校准要求、供氧式呼吸器的使用规范,并提出了中毒人员抢救流程及送医注意事项,最后强调了一氧化碳作业场所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4氧化性气体:从事故案例看其危险性与安全管理
本文通过一起因氧化性气体引发的工业事故,深入探讨了『1.4氧化性气体』在危化品分类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文章详细解析了该类气体的定义、化学特性、常见种类及其应用,并分析了其引发燃烧或爆炸的机制。同时,介绍了相关安全管理措施及国内外监管法规,强调科学认知与规范操作对行业安全的重要性。
危化品分类:1.8自反应物质或混合物
在危化品分类中,1.8 自反应物质或混合物是指即便在没有氧(空气)参与下,也能进行强烈放热分解的热不稳定液态或固态物质或者混合物。以下是对其详细解释:定义与范围自反应物质或混合物在受热或与催化性物质(如酸、重金属、碱)接触时,能发生剧烈的发热分解反应。部分物质在热分解时可能释放毒性或腐蚀性气体。不包括的物质:爆炸物、有机过氧化物和氧化性物质虽然也具有类似热不稳定性,但根据分类标准,它们不属于自反应
危化品分类:1.10自燃固体
在危化品分类中,自燃固体是指燃点低,在空气中易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品。这类物品根据自燃的难易程度和危险性大小,通常进一步细分为一级自燃物品和二级自燃物品,其中1.10 自燃固体可理解为对自燃固体这一类别中特定危险性等级的标识(具体编号可能因分类标准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核心概念一致)。特性自燃性:自燃固体具有较低的自燃点,在空气中能自发进行氧化反应,释放热量。当热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达
碳酸二甲酯在锂电池电解液中的安全管理与应用分析
碳酸二甲酯(DMC)作为锂电池电解液的重要溶剂,其化学特性、储存条件及运输管理对电池性能和安全至关重要。本文从产品概述出发,深入探讨其可燃性与热稳定性,并系统阐述储存、运输及操作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要求,强调碳酸二甲酯的合理使用需紧密结合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
危化品分类:2.4呼吸或皮肤过敏
在危化品分类中,2.4呼吸或皮肤过敏是指化学品通过吸入或皮肤接触后,可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的一类危险特性,具体解释如下:呼吸过敏定义:呼吸过敏物是吸入后会导致气管超敏反应的物质。当雾状、气态、蒸气化学刺激物与上呼吸道(鼻和咽喉)接触时,可能导致产生火辣辣的感觉,这一般是由可溶物引起的,如氨水、甲醛、二氧化硫、酸、碱等,它们易被鼻咽部湿润的表面所吸收。危害:有些化学物质对气管的刺激可引起支气管炎,甚至